当然,这里是改写后的版本,内容和字数与原文相近,但每段都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,保持了原意:
---
熟悉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们,想必对书中魏延的死场面印象尤为深刻。魏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依旧嚣张地高声怒吼:“谁敢杀我!”话音未落,身后的马岱便一刀刺入他的背脊,将其斩杀当场。
那么,为什么魏延会在嚣张喊出这句话之后,瞬间被马岱从背后刺杀呢?他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紧张氛围下,发出这声挑衅的吼叫?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还提到魏延临死之前曾说过一句话,这句话或许才是他真正丧命的根源。魏延对杨仪大声说道:“杨仪,你这个匹夫且听好!孔明还在的时候,我尚且敬畏他三分;而如今孔明已逝,天下又有谁敢与我争锋?你休说叫三声,叫三万声,也没什么了不起的!”
展开剩余85%从这段话中可以明显看出,魏延和诸葛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。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的态度变得狂妄自大,竟敢口出狂言,声称“天下谁敢敌我”。那么,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究竟源于何处?为何激得魏延说出如此狂妄的话?
细读《三国演义》便能发现,诸葛亮和魏延从相识之初便关系紧张。诸葛亮见到魏延的第一面就怀疑其反骨,甚至想要将其处死;而直到诸葛亮驾崩,二人之间的矛盾仍未化解。因此,诸葛亮临终前设计了这场戏码,为诛杀魏延找到正当理由。
诸葛亮和魏延初见便针锋相对,矛盾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。
二人初识于关羽攻打长沙时,长沙城守将是年迈却英勇的老将黄忠。黄忠虽年事已高,但意志坚定,令长沙之战一度陷入胶着状态。
局势的转机出现在魏延身上。魏延暗中协助关羽打开长沙城门,斩杀了当时守城的太守韩玄,这才使关羽得以顺利攻城,取得胜利。
从功劳和赏赐来看,魏延理应是长沙战役的最大功臣。然而在庆功宴上,魏延却遭遇了诸葛亮的刁难。
诸葛亮之所以怀疑魏延,主要因为他头脑中有反骨之相,诸葛亮断言魏延极有可能谋反。再者,魏延杀死了自己的旧主韩玄,诸葛亮私下里认为他是个不忠不义、背叛恩主的狠人。
虽然魏延和黄忠都已归顺蜀汉,但谁也不能保证魏延不会反叛。正因如此,诸葛亮在首次见到魏延时便产生了极大的敌意,甚至有意图杀之的念头。
诸葛亮认为魏延杀主不忠,是个不择手段的叛徒,因此在庆功宴上当众训斥他,试图让他在众人面前露出马脚,以谋反罪名正当诛杀他。
而刘备心胸宽广,重视人才,虽然诸葛亮多次针对魏延试探,刘备仍选择相信魏延。由于诸葛亮和魏延势如水火,刘备便将魏延收入麾下,维持表面上的和平。
在之后的多年里,诸葛亮与魏延虽如“王不见王”,但基本保持相安无事。魏延在刘备军中立下了显赫战功,尤其是在汉中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。
这足以证明,虽然魏延有反骨之相,却并未真正谋反。诸葛亮对魏延的成见也因其战功稍稍缓和。
然而,命运多舛,后来的一件事又令诸葛亮对魏延重新产生了怀疑。在蜀汉进攻巴蜀之际,魏延因过于自信,不愿遵守军令,妄图一人攻占两座敌寨,想独揽头功。
诸葛亮得知此事后,认为魏延过于狂妄自大,喜欢好大喜功。而军中军令如山,绝不允许将士擅自行动。因此,诸葛亮对魏延的反感更加深重。
虽然二人矛盾加深,但因刘备尚在人世,冲突未至爆发。然而不久刘备病逝,局势骤变。
刘备去世后,刘禅继位,由诸葛亮辅政。诸葛亮为了稳固蜀汉基业,决定发动北伐。因为魏延战功赫赫,蜀汉又缺少像他一样勇猛的将领,诸葛亮不得不放下成见,重用魏延。
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决定是明智的。北伐期间,魏延率军屡破魏国城池,击败多位名将,最终被封为征西大将军。但二人在军事谋划上的分歧,再次激化了矛盾。
临近子午谷时,魏延建议由自己率领一支骑兵从子午谷突围,诸葛亮带剩余兵马从斜谷进攻,里应外合,快速攻占魏国都城长安。
诸葛亮却持反对意见。他一向谨慎,忌讳打无把握之仗,认为子午谷可能有埋伏,若贸然行动,必然造成不必要伤亡,遂驳回魏延提议,改为攻打陇右。
结果因蜀军实力不及魏军,导致街亭失守,北伐受挫,蜀国元气大伤。
此战后,魏延对诸葛亮极为不满,坚信若采纳自己的计策,北伐必定成功,愤懑之情溢于言表。
由此可见,魏延并非真有反心,而是对蜀汉尽忠尽责。只是诸葛亮因其曾杀旧主,对其戒心重重,双方缺乏信任,导致魏延觉得才华难以施展,矛盾日益激烈。
诸葛亮体察到自己健康日渐衰弱,心中惧怕魏延死后会反叛,遂萌生除魏延之念。
第五次北伐时,魏延被任命为前锋。秋季,诸葛亮病情加重,召集长史杨仪、司马费祎等人商议后事,却故意排除魏延,意图激怒他,借机将其铲除。
诸葛亮临终交代众人徐徐撤兵,让魏延断后,但魏延不服,认为丞相虽亡,自己仍在,不能因丞相死去而放弃大局。
魏延与杨仪素有嫌隙,即便军令是退兵,魏延也不愿做断后将领。
随后,随着杨仪率军撤退,魏延气愤之下,烧毁撤退必经的阁道,断绝对方退路,使杨仪等人陷入被困境地。
杨仪和魏延均向刘禅上表,互控对方图谋叛乱。对峙间,杨仪利用诸葛亮预设的计谋,诱使魏延脱口而出“谁敢杀我”。
魏延临死前曾说:“孔明在世时,我尚且忌惮他三分;如今孔明已亡,天下又有谁能敌我?”这句话被马岱抓住机会,正当其名,斩杀了魏延。
魏延的死,既是诸葛亮对他的不信任所致,也是其自身狂妄和口无遮拦的结果。杀害旧主的前科,更让诸葛亮对他心存戒备。
诸葛亮死后,魏延一时狂言妄语,最终成为杀身之祸。
这件事告诉我们,做事要谨慎小心,三思而后行。魏延虽勇谋兼备,却因狂妄、失言及背弃旧主,失去了他人的信任。
在当今社会,信任是立身之本。魏延的死,不仅是因为他那声“谁敢杀我”,更因为他无法赢得信任,导致最终的悲剧。
因此,我们做人处事时,必须慎言慎行,绝不可轻易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,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信任危机。
---
需要我帮你做成更正式的文章,还是加点更多细节故事感?
发布于:天津市最专业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