涩脉,细而迟,往来难且散,或一止复来。(一曰浮而短,一曰短而止。或曰散也)
一、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
涩脉是脉流艰涩不畅的脉象,核心特征可概括为:细而迟滞:脉管细窄,搏动频率缓慢(一息不足四至)。
往来艰难:脉搏起伏不畅,如轻刀刮竹,有艰涩感。
节律不匀:脉律不齐,或见散乱、偶有停顿('或一止复来')。
形态特征:古典文献补充描述为'浮而短'(浮取短小无力)、'短而止'(脉短兼有歇止)。
形象比喻:
如雨沾沙:雨水渗入沙中,流动缓慢而断续。
如轻刀刮竹:刀在竹节上刮动,阻力大而不连贯。
二、操作手法要点
布指:三指均匀布于寸关尺三部。
体察要点:
脉势:重点感受脉搏起伏的流畅度(有无涩滞感)。
脉率:计数至数是否迟慢(<60次/分)。
脉形:观察脉体是否细窄,脉长是否不足('短脉'特征)。
节律:注意是否散乱或偶有停跳。
三、临床意义(主病)
涩脉形细而行迟,往来艰涩不畅,脉势不匀。特点是脉形较细,其搏动往来迟滞艰涩,极不流利,脉律与脉力不匀,呈三五不调之状。滑伯仁喻为“如轻刀刮竹”,可理解为不流利脉。
临床意义:多见于气滞、血瘀、痰食内停和精伤、血少。
机理分析:气滞、血瘀、痰浊、宿食等邪气内停,阻滞脉道,气机不畅,血行壅滞,以致脉气往来艰涩,此系实邪内盛,正气未衰,故脉涩而有力。精血亏少,津液耗伤,不能充养脉道,久而脉失濡润,气血运行不畅,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。总之,脉涩而有力者,为实证;脉涩而无力者,为虚证。
涩脉主精伤、血少、气滞、血瘀,反映气血津液亏虚或运行受阻:
虚证(精血亏耗):津血不足:久病脱水、失血、贫血,脉道失充。
精髓亏虚:肝肾亏损(如早衰、不孕不育),脉流枯涩。
特点:涩而无力,细弱如丝。
实证(气血瘀阻):
气滞血瘀:胸痹心痛(冠心病)、癥瘕积聚(肿瘤)、痛经。
痰食阻滞:痰饮内停、食积胃肠,气机壅塞。
特点:涩而有力,按之如绳索绞结。
辨证细化:
涩而细弱:主精血亏虚(如崩漏后、产后大出血)。
涩而弦紧:主寒凝血瘀(如寒疝腹痛、痛经冷痛)。
涩而沉结:主瘀血内积(如癥瘕、肿瘤)。
涩而兼数:主郁热伤津(如热病后期阴伤)。
四、形成机制(现代医学视角)
涩脉的形成与循环阻力增高、血流灌注不足密切相关:
血液流变学异常:高黏血症(红细胞增多、脱水)、高凝状态(血栓前状态),血流阻力增大。
心输出量减少:心功能不全(心衰)、心动过缓,每搏输出量降低,脉流细弱迟滞。
血管病变:动脉硬化狭窄、血管痉挛(如雷诺病),外周阻力显著增高。
微循环障碍:休克早期、组织缺血缺氧,毛细血管血流淤滞('往来难且散')。
五、病理场景解读:
冠心病心绞痛:冠状动脉狭窄→心肌缺血→心搏无力、脉流涩滞(涩而弦紧)。
重度脱水:血容量骤减→血液浓缩黏稠→脉细涩无力(如霍乱暴泻)。
肿瘤晚期:恶病质消耗+肿瘤压迫血管→精亏血瘀→涩而沉结。
六:六部脉涩的意义及治法举例
一、左寸脉涩(心与心包)
意义:心血瘀阻:胸痹心痛(冠心病)、心悸怔忡(心律失常)
心神失养:失眠健忘、虚烦不寐(脑供血不足、神经衰弱)
治法:实证(涩而有力):
活血通络:血府逐瘀汤(桃仁、红花、当归)
开痹止痛:加檀香、降香、三七粉
虚证(涩而无力):
补血养心:天王补心丹(生地、当归、酸枣仁)
通补兼施:加鸡血藤、丹参
二、右寸脉涩(肺与胸中)
意义:肺气壅滞:咳喘痰黏(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纤维化)
肺络瘀阻:胸痛咯血(肺结核、肺癌)
治法:
实证(涩而弦紧):
宣肺涤痰:瓜蒌薤白半夏汤+ 浙贝母、桔梗
化瘀通络:加旋覆花、茜草
虚证(涩而微弱):
益气润肺:生脉散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
滋阴通络:加沙参、冬虫夏草
三、左关脉涩(肝与胆)
意义:
肝郁血瘀:胁痛癥瘕(肝硬化、胆囊炎)
肝血亏虚:筋挛目涩(干眼症、慢性肝炎)
治法:
实证(涩而弦硬):
疏肝破瘀:鳖甲煎丸(䗪虫、桃仁、柴胡)
软坚散结:加莪术、生牡蛎
虚证(涩而细弱):
养血柔肝:一贯煎(生地、枸杞、当归)
滋水涵木:加白芍、龟板
四、右关脉涩(脾与胃)
意义:
脾虚血少:纳呆便溏(慢性胃炎、贫血)
胃络瘀阻:胃痛拒按(消化性溃疡、胃癌)
治法:
实证(涩而滞):
消食化瘀:丹参饮合失笑散(丹参、檀香、五灵脂)
通降胃气:加姜半夏、枳实
虚证(涩而无力):
健脾生血:归脾汤(黄芪、龙眼肉、当归)
温中化滞:加炮姜、鸡内金
五、左尺脉涩(肾与膀胱、小肠)
意义:
肾精亏耗:腰酸不育(早衰、不孕症)
下焦瘀阻:淋浊癃闭(前列腺增生、肾结石)
治法:
实证(涩而沉结):
逐瘀通淋:桃核承气汤+ 金钱草、海金沙
破积消癥:加三棱、水蛭粉(冲服)
虚证(涩而细微):
填精补肾:左归丸(熟地、鹿角胶、菟丝子)
通补奇经:加紫河车、肉苁蓉
六、右尺脉涩(命门与大肠)
意义:
命门火衰:五更泄泻(肠易激综合征)
肠络瘀滞:腹痛便血(溃疡性结肠炎、肠息肉)
治法:
实证(涩而紧滞):
温通瘀浊:少腹逐瘀汤(小茴香、干姜、当归)
清肠化滞:加败酱草、红藤
虚证(涩而沉弱):
温补命门:四神丸(补骨脂、吴茱萸、肉豆蔻)
固肠止泻:加赤石脂、禹余粮
七、总结与应用提示
核心鉴别:
虚涩vs 实涩:无力为虚(精血亏),有力为实(瘀滞阻)。
与结代脉区分:涩脉重在'流利度不足',结代脉重在'节律失常'。
危重信号:
突发涩而有力伴胸痛→警惕心梗、肺栓塞。
久病涩而无力渐加重→提示正气衰败(如肿瘤恶病质)。
动态观察价值:
术后/产后脉由滑转涩→提示大出血或血栓风险。
涩脉由实转虚→标志实证转虚证(如慢性心衰进展)。
注:涩脉需结合'形、势、数、律'四要素综合判断,单凭'迟'或'止'易误诊为迟脉、结脉。
附:古典文献摘要
《濒湖脉学》:'涩脉蹇滞,如刀刮竹,迟细而短,三象俱足。'
《脉经》:'涩脉细而迟,短而散,一止复来。'
注:
虚实鉴别关键:
虚涩:脉细弱无力,伴面色苍白、气短神疲 → 重用补法(当归、黄芪、熟地)。
实涩:脉涩滞有力,伴疼痛拒按、包块固定 → 侧重通法(桃仁、䗪虫、莪术)。
虫药增效:瘀重者加地龙、水蛭(3g冲服)通络;
癥积者加全蝎、蜈蚣(1.5g研粉)破结
防伤正:通瘀药常配山药、大枣护胃;温补药佐砂仁、陈皮行滞。张锡纯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强调:'涩脉见何处,即何处气血枯涸或窒塞',六部定位可直指病所,为辨证之眼目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最专业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