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史记》中的记载,周幽王在位时纵情荒淫,深得冷面美女褒姒的宠爱,为了取悦她,他竟做出了废除太子姬宜臼,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的大胆决策。周幽王不仅沉迷于褒姒的美色,甚至多次点燃烽火,借此测试各地诸侯的反应,希望通过虚构的战争警报,博得褒姒的一笑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做法逐渐被诸侯们看破,他们对这一无厘头的警报充耳不闻,信任感逐渐消失。当姬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曾侯和犬戎之军攻打周朝时,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,可诸侯们依旧未作反应,导致犬戎顺利攻入镐京,最终杀死周幽王,西周也因此宣告灭亡。
西周灭亡后,姬宜臼得到了各方诸侯的拥立,并即位称为“周平王”。为了避免西周的余威,周平王决定将国都迁至洛阳。登基后的周平王,站在昔日被毁灭的镐京遗址,心中痛惜不已,决定东迁开启东周的历史。然而,东周的开局却并不顺利。在短短时间内,周平王便面临了两次极为不同寻常的事件。首先是周郑之间发生的“交质”事件,周平王和郑庄公互换质子;紧接着,郑庄公与周桓王爆发了“繻葛之战”,郑庄公以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,差点要了他的命。按理说,周平王作为新一代的君主,且得到了各路诸侯的拥戴,理应拥有足够的权威,然而为何郑庄公敢于如此大胆地反叛?为何东周迅速陷入“礼崩乐坏”的混乱局面?
展开剩余75%事实上,司马迁对西周灭亡的分析过于简化,过多强调了君王个人的品德缺失,特别是将周幽王荒淫无道、废立太子的决策当作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。但从更深层次的历史角度来看,西周的灭亡远比这些表面因素复杂。通过战国竹简的记载可以发现,西周的衰亡并不仅仅是由于君王的荒淫,而是西周本身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逐渐衰退,王室的控制力不断下滑。事实上,无论哪个朝代的灭亡,根本原因往往是王朝内部的实力衰退,西周的灭亡正是这一普遍规律的体现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提到,西周在周夷王时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,部分诸侯不仅拒绝向朝廷进贡,甚至违背了天子的命令,开始互相征伐。周懿王时期,西戎对周朝的边境发动了侵扰,甚至迫使周懿王将国都迁至槐里。这些历史事件清晰地表明,西周的衰退并非始于周幽王,也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关于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,实际上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发生过。烽火示警制度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才得以普及,而西周时期并没有真正的烽火系统。由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距甚远,即使周幽王点燃烽火,也无法迅速集结各方援军。因此,司马迁的记载很可能受到战国时期风传的影响,存在一定误差。撇开烽火事件不谈,司马迁在描述东西周交替的过程中,也显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。
根据清华简《系年》的记载,周幽王娶褒姒之前,已经迎娶了申侯之女,并生下了太子姬宜臼。为了废立嫡长立庶,周幽王曾打算立褒姒所生的姬伯服为继承人,导致姬宜臼逃往外祖父申侯的家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姬宜臼在当时已经被称为“天王”,声望甚至超过了周天子的尊号。为了防止姬宜臼返回争夺王位,周幽王决定亲自出兵攻打申国。虽然申国实力微弱,但申侯得到了曾国的支持,而曾国又与犬戎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最终,申侯与犬戎联手攻破了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和姬伯服,西周因此灭亡。根据历史的推测,战国竹简和其他先秦史料并没有提到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,从逻辑上讲,这一故事更像是后人根据流传的传说所编造的附加情节。
关于周幽王之死,史料普遍认为申侯与犬戎联合行动,杀死了周幽王,这一行为更像是“汉奸”联合外敌作乱。而姬宜臼虽然存在“弑父弑君”的嫌疑,却意外获得了诸侯的支持,成功继位为周平王,并在第二年迁都洛阳。然而,另有一派记载称当时周朝存在“二王并立”的情况,周平王与周携王共同执政。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,尽管他的名声并不好,但他在当时却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。历史资料中提到,周携王因继位时存在争议,被称为“奸命”,而周平王最终胜出,更多是通过权力斗争和政治交易。周平王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,选择了与晋文侯、郑武公、秦襄公等大诸侯妥协,给予他们丰厚的利益。这些诸侯势力的扩张逐渐侵占了周王室的领土,而周平王也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支持,最终战胜了周携王。周携王死后,晋文侯带领周平王回到镐京,三年后,周平王才将都城东迁洛阳。
这段历史说明,周平王与周携王的争斗不仅仅是继承问题,更是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。周平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交易、背叛和妥协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王位。这种权力斗争不仅削弱了周王室的威望,也为后来的“周郑交质”和周桓王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。可以看出,周平王的治理方式与西周的传统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,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衰败,并进入了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最专业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